为什么要发展五类可信数据空间? 五类可信数据空间之间是什么关系?

规划部署五类可信数据空间既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领域选择相契合,也与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相匹配。

一方面,可信数据空间应全面推动公共数据、 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等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并充分考虑各类主体的产业号召力、 运营能力与建设基础等优势进行适当分类。

另一方面,可信数据空间的类别规划应充分响应企业降本增效、 行业转型升级、 城市数字化转型等现实业务需求, 以数据要素赋能全社会效率提升与创新发展。

由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特征在于数据跨主体、跨区域、跨行业的共享流通,因此不同类别的空间难以完全切割或区分,存在交织、演进、互通等关系。交织关系体现在某类可信数据空间可能被其他类可信数据空间包含。例如, 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中, 会综合考量城市产业需求、 区域特色数据资源等维度建立多个产业数据专区。 由于这些产业数据专区是依托区域性数据资源、 服务城市产业需求而建设的, 且尚未实现全行业、 跨区域数据资源打通, 因此属于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的子空间。

演进关系体现在某类空间随着主体种类增多、数据规模扩张、应用场景创新,逐渐演化为其他类型的可信数据空间。例如, 企业数据空间的最初形态为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供应链数据, 通过业务协同实现降本增效。 随着同行业多元主体加入, 数据资源规模倍增, 应用场景也从原有业务协同优化拓展为模式业务的增量创新,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也可能演进为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此外,不同可信数据空间也存在互通等关系,即同一主体或数据资源存在于多个数据空间之中。例如, 跨国链主企业在开展跨境数据流通时, 需要将自身及上下游企业数据接入跨境可信数据空间, 就会存在企业与跨境可信数据空间互通的情况。

未来五类可信数据空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会演化出多种关联关系,最终发展为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数据共享生态。

0
0